大V選書|東雨出版社|繪本想要傳達的是…

我對東雨出版社的第一印象,就是他們家有很多豐富的橋樑書跟兒童讀本,尤其是各種偵探系列!
這次開團時,東雨推薦了好多繪本,讓我發現他們家的繪本好多元啊~連我那麼愛買書的都有好多沒聽說過。

特別喜歡東雨出版社貼近真實的選書眼光,聚焦在孩子成長中一定會遇到,卻常常沒有人說清楚的「內在功課」,不管是情緒、界線,還是人際中的難題,帶著一種溫柔且堅定的力量。


《拜託!請給我一點空間》講的是人際距離與身體界線;
《警告!情緒龍出沒!》幫助孩子辨識並接納不同的情緒;
《這是我的!》談的不是單純的分享,而是「擁有與誠實」之間的拉扯;
《由我來選擇!誰才是真正的朋友》則觸及人際中的權力關係與界線,讓孩子重新思考「朋友」的定義,不再只是表面的陪伴與討好。

這些主題可能不是市場上最搶眼的那種超級熱門議題,
卻往往正是爸媽最不知道該怎麼和孩子談、也最需要一起面對的話題。
它們用孩子的視角,替大人打開另一種理解的方式,一本本的繪本,讀完後卻總讓人回味很久,會想再拿起來細細品味。

這些書不是刻意要感動我們,卻常常在某句話、某個角色的反應裡,讓人感受到被理解。
它們特別適合敏感氣質、慢熟型的孩子,也很推薦給想透過繪本做「共感練習」的大人。

非常適合做延伸活動,比如畫出自己的情緒龍、畫出自己的空間界線、做娃娃劇場,每本書都能激發出不一樣的互動玩法。

東雨的繪本,是那種值得慢慢讀、慢慢想的書。
它們有一種溫和卻不妥協的力量,陪孩子用自己的步調理解世界,也讓大人在翻頁之間,學會怎麼更靠近孩子。

必收亮點繪本|特別想說說的幾本書

科普|咦?樹木裡藏著什麼秘密?

一棵樹的故事說出一整年的變化?能不能陪一個孩子一起倒數「爸爸回家的日子」?

故事從一張從遠方寄來的明信片開始,爸爸寫道:「找找看!樹木尖尖的綠喙出來曬太陽的時候,就是我要回家的時候了。」這句話讓孩子每天都望著那棵路邊的櫸樹,想像著時間的推移、季節的更迭,也試著解開爸爸留下的小小謎題。

《咦?樹木裡藏著什麼秘密?》不是一個單純的等待故事,書中透過擬人化的葉片角色,帶領孩子從「看到」葉子顏色的改變,進一步「理解」背後的原因。從色素分布、能量儲存到微生物分解,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,把國小階段的植物知識轉化成一場好看的、好問的生命課。

孩子打開紙箱,裡頭除了來自遠方的禮物,還有一張明信片——畫著陽光灑落的沙漠和一行話,寫著爸爸歸期的提示。孩子看著畫面,眼神裡有驚喜也有期待。這不只是一張照片,更是一把引發探索的鑰匙,打開了孩子與自然之間的聯繫。孩子和同學一起站在校園旁的大樹下,頭頂是一片生氣蓬勃的綠葉。畫面幾乎被濃密的樹冠填滿,陽光從葉縫灑下。

文字中提到,隨著夏季結束,樹開始悄悄為秋冬做準備,而孩子對樹木的觀察也開始了,那是尖尖的喙嗎?為什麼樹不是鳥卻會有喙呢?

畫面進入葉片內部,一片片葉子像是擁有自己表情與思考的角色,正在討論誰要吸收陽光、誰要儲存養分。從葉子延伸,到放大看看色彩繽紛的七嘴八舌的葉綠素,右方看到莖部的剖面圖。畫風可愛溫潤,讓孩子更能理解「光合作用」與「色素構成」這些抽象知識,是科普視覺轉譯的絕佳範例。

隨著日照縮短、氣溫變涼,葉子們的表情出現變化,有的眉頭深鎖、有的皺著臉討論「離層」的來臨。這一幕將葉子的「自然脫落」描繪得生動具象。葉子的眼神中有掙扎也有覺悟,它們準備從樹上離開,為大地的下一輪循環做好準備。

秋天的葉子色彩漸漸轉為橘紅與褐黃,這不只是美麗視覺,也是化學與生理機制的展現。葉片中微小的角色的對談,讓孩子知道水分無法上來了、色素開始分解,既可愛又默默讓孩子吸收知識。

畫面切換到地面與根部。落葉像是柔軟的棉被,蓋在地上,開始進入另一段轉化之旅。樹根底下出現忙碌的根細胞,身穿褐色衣服的樹根們努力向下吸收地中殘留的水分與養分,準備過冬。畫風從鮮明綠意轉為溫潤土色,也感受到季節的過渡。

這一頁用擬人化的小細胞角色,帶孩子認識樹木如何過冬的秘密:當氣溫驟降,細胞間的水會先被擠出來,填滿細胞之間,水分流失的細胞不容易結冰。畫面上那棵熟悉的大樹,正在抽出一點點嫩芽,那個「當綠喙曬太陽」的時刻,終於到了。
不只是植物的重生,也是親情的回歸!

這是一本講自然,也講心事、時間推移的書。

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,介紹植物如何製造能量、如何準備過冬,也讓孩子第一次知道,葉子不是「變色後掉下來就沒事了」,而是進入了另一種重要的角色。從樹梢到土壤,從色素到微生物,每一個角色都有名字、有任務,也有故事。

而孩子的故事,也悄悄藏在裡面。那份等待爸爸回來的思念、那種每天抬頭觀察的專注、還有對生命週期的初步理解,全都藏在這本看似可愛、其實充滿科學深度的繪本裡。

不只推薦給孩子,也推薦給每一位大人。

科普|艾咪怎麼會在大便上?

這是一顆玉米的消化大冒險,打開孩子對身體的驚奇探索!

有沒有孩子問過你:「為什麼我吃下去的東西會變成便便?」,還是有問過你明天見的金針菇?

這些屎尿屁的問題超級吸引孩子,也是他們對身體產生好奇的時刻。

而這本《艾咪怎麼會在大便上?》
——用一顆被吃掉的甜玉米艾咪,帶孩子展開一場食物從嘴巴到馬桶的奇幻旅程!

故事一開始,艾咪還是一片香噴噴披薩上的小玉米,但她很快就被小男孩諾亞吃了下去。

接著,她開始在體內展開一連串驚險又爆笑的「人體探險」,從咕嚕咕嚕的食道滑進胃袋泡消化液澡,再一路漂進小腸、大腸,和其他被吃掉的食物們會合、道別……最後——你也知道了,她出現在「那裡」了。

作者亞當.凱原本是醫生,畫風誇張又有鮮明,卻正是孩子最愛的那一味。

在笑聲中,孩子不知不覺就學會了人體的消化順序、腸道功能,還知道為什麼有些食物(像是玉米)會完整地出現在馬桶裡。

食物進入口中,畫面跳轉到牙齒世界。各種食物角色在牙齒間驚慌失措,有的快被咬爛、有的緊抓牙縫,艾咪的冒險正式開始。誇張誠實地展現口腔內的「第一關卡」,讓孩子理解牙齒不是只是咬東西,而是幫忙開始消化。

滑溜的唾液流進來,畫面變成一場高空彈跳,這頁用旋轉、滑行、冒險的方式表現吞嚥動作,艾咪與朋友們被「嘩啦啦」地沖進更深的體內。二側的方向標示提醒:吞下去之後,並不是就沒事了,而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。

艾咪被拋向左、又被撞向右,隨著文字的節奏感與視覺流線,孩子能真實地感受到「胃在搖晃」,展現了胃的攪拌與混合功能,也讓人理解「吃太多會胃不舒服」的感覺從哪裡來。

進入小腸後,食物們開始分解變形、被吸收或排除。畫面熱鬧非凡,色彩繽紛,有些食物被擠壓穿過牆壁,幫助孩子建立「營養會被吸收」的概念,也為後段的「便便怎麼來」做好鋪陳。

哪些食物會穿過小腸的牆壁呢?食物開始被身體挑選吸收,有的負責長高、有的幫助肌肉、有的進入骨頭……呈現營養素的功能分化,也讓孩子第一次有機會理解:吃哪些東西讓我變得更強壯。

再來來到大腸,你說說看到什麼呢?原來便便是這樣產生的?

「便便山」!
原來便便的產生就像一場探險,是身體努力運作後的成果。畫風雖然誇張,但恰好與孩子對「大便」這件事的幽默感對上了頻率。

最後來看看人體剖面圖,清楚地標示從披薩入口到艾咪出口的整個消化路徑。視覺直觀、文字簡單,既呼應全書內容,也幫助孩子把前面閱讀的趣味故事與實際知識連結起來。

推薦住北區的伙伴可以帶孩子們去科教館消化道那區玩耍,跟著小玉米去冒險!!

社交|由我來選擇!誰才是真正的朋友

交朋友是我認為上學最難的課題,孩子要逐漸放下「自我」去適應團體的「社會化」

但在調整的彈性間拉扯,是好難的功課,我認為學會不委屈自己,是交朋友最重要的第一課!

做媽媽的可能會聽到孩子說他有「好朋友」,但這位朋友卻常常命令他、嘲笑他、甚至用「如果你不怎樣,我就不跟你玩」來綁架他。

這本書非常難得地處理了「朋友之間的界限與選擇」這個主題。主角保羅面對朋友的情緒勒索與霸道行為,歷經掙扎與自我懷疑後,終於勇敢說出:「我有權選擇,誰才是真正的朋友。」

在故事裡,我們看到孩子之間那些不一定真的心存惡意,卻讓人覺得不舒服的情境,而且是在團體生活中會遇到的情境:像是朋友把你的東西拿去玩,卻從沒問過你,也沒打算歸還;像是被一群人排擠、說「不跟你玩」,但卻又期待你一直討好、順從;又或者,是那種「我只是開玩笑啊」的語氣,實際上卻踩到了你心裡真正在意的界線。

這些狀況,大人看在眼裡,可能會說:「小朋友就是這樣玩啦。」但對孩子來說,那種又氣又委屈、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刻,其實非常真實。這本書主角的經歷,讓孩子看到:我可以不附和、不勉強自己,也可以說「我不要這樣的朋友」。

書中用了淺顯卻有力的語言,帶著孩子一步步整理情緒,也讓我們看到,孩子其實並不是不能分辨好與不好,只是他們需要有人陪他們去釐清這些感受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,這本書不是告訴孩子「你要做一個好朋友」,而是反過來問:「那什麼樣的朋友讓你覺得舒服、安全?」

推薦給5歲以上孩子,也很適合小一新生共讀。你可以問孩子:「你覺得誰比較像朋友?你遇過這樣的情況嗎?」交朋友是孩子的事,但我們可以陪著他,練習不委屈、不附和,勇敢說出「我想要怎樣的關係」。

故事從橡實準備要掉下去開始,這本書最大的亮點之一:每一個情境後面,都會問一句——你覺得呢?會怎麼做?

你覺得該怎麼做?讓孩子去思考如何應對!他的好友不理會他時該怎麼做?

米歇爾為了好玩搶走保羅的帽子,保羅驚慌舉手、驚呼的瞬間被定格,其他兩位朋友則站在一旁笑著,無意識地加入了這場看似「玩笑」卻傷人的行動。這是不是許多孩子在團體生活中常常遇見卻難以開口的狀況。

保羅難過得落淚,而朋友卻還在笑。這個無界限感的朋友——或許不是惡意傷人,但缺乏察覺別人情緒的能力。當我表現出真實感受,卻被當成笑話或是開不了玩笑、好無聊的人,怎麼辦?若長期處在這樣的互動中,會逐漸懷疑自己「是不是太敏感」。

如果你不怎麼樣,我就不當你朋友了!常常出現在對話中的情緒勒贖,可以怎麼做呢?

米歇爾和保羅玩騎士遊戲,揮舞樹枝時無意間打到保羅,也是很多孩子經歷過卻難以界定的經驗:不小心做錯事,但對方不願意承認傷害
這也讓孩子學會一件事——當別人傷害你之後說「我不是故意的」,不代表你不可以說「我很難過」。

保羅感受到真正的朋友不會搶他的東西,也不會說「你不….我就不跟你玩」,而是會在你掉進水裡時拉你一把、在你難過時陪你一起坐著。

當孩子開始思考「我喜歡怎樣的朋友」,也就開始學會看見自己、照顧自己。
這本書不只是教孩子交朋友,更是一堂溫柔的自我認同課——在成長路上,願每個孩子都能擁有真正自在、被尊重的友情,也有勇氣說出:「我值得被好好對待。」

社交|來比啊!比就比!

——告訴孩子:不要盲目地和朋友比較!

阿藍和阿綠是最好的朋友。
但某天,他們開始爭論——誰是「最好的裡面最好的」?
於是展開了一場「比高殼」大賽。你加一層,我就加兩層,從地面一直比到外太空……!

故事像一場誇張又爆笑的鬧劇,讀著讀著,大人小孩都會忍不住笑出來,但讀完之後卻總會想一想——我也曾經為了贏過別人,不小心把自己困在一場比不完的比賽裡嗎?

透過這個充滿童趣與想像力的故事,作者巧妙地點出一個重要訊息:
適度的比較能激勵自己,但盲目的比較,可能會讓我們迷失方向,甚至失去朋友。

阿綠和阿藍是最好的朋友。
但在「最好裡的最好」這題上,兩人開始較勁。從畫面中看得出來,兩隻烏龜的配色一綠一藍,整本書的視覺也隨著這兩種色彩對比延伸開來,既鮮明又有節奏感,很吸引孩子目光。

從這裡開始,兩隻烏龜就進入了比較之戰,文字雖少但停頓感十足,小蝸牛的登場也為這場「無聲的對決」添上一抹旁觀者視角,像極了孩子之間不說出口卻彼此較勁的時刻。

阿綠秀出自己的殼!這種簡單但直白的比較起手式,是很多孩子熟悉的日常場景。
很喜歡這幾頁的排版,文字與畫面合一,右半部的綠色頁面圖顯示小綠的內心話,讓小讀者一下就看出「誰想贏誰」,很吸引孩子~

阿藍說我有更巨大的、藍色的殼,比阿綠小的殼還要棒!頁面從綠轉藍,孩子在翻頁間自然進入比較「接招」的節奏。畫面左下角的阿綠縮在角落,配角也有反應,讓圖像有情緒、有互動。

這頁的左綠右藍建築相對照,排版方向不只延續了兩隻烏龜的色彩對比,也表現出「較量進行式」的張力。孩子可以從畫面推敲出彼此不斷堆高、誰也不讓誰的心態。

比殼比到最後,一邊甚至還出現了直升機,一邊跑出大象來,甚至還出現了童話角色——大野狼與三隻小豬!

這張畫面細節滿滿,笑點與視覺張力十足。孩子可以邊找角色邊思考:為什麼他們要這麼比?他們還記得自己最初在比什麼嗎?

故事的最後,阿綠和阿藍還是沒能分出誰是「最厲害」的,

情緒|警告!情緒龍出沒!

情緒,是孩子需要被看懂的語言

孩子情緒一來,常常像變了一個人:大吼大叫、摔東西、突然大哭或暴衝又沉默。很多家長會問:「怎麼一下就失控了?」「為什麼不能好好說?」

這本《警告!情緒龍出沒!》,就是從孩子的內在世界出發,透過六隻「情緒龍」的角色,把情緒具象化。每一隻龍都對應一種孩子熟悉卻難以表達的情緒——生氣、害怕、難過、焦慮、興奮、嫉妒……,幫助孩子看見、說出,也慢慢學著和情緒好好相處。

黛西和她的六隻情緒龍住在一起。有時她很喜歡牠們,有時又覺得牠們太多太吵。這幅畫就像孩子腦袋裡的情緒狀態——擠在一起、輪番登場,卻都是真實存在的。

每一隻龍都有一個名字,也有一種感覺。
生氣龍會噴火,悲傷龍會躲起來,焦慮龍則會讓人忍不住緊張兮兮……這一頁幫助孩子辨認自己的感受,也讓他們知道:情緒不只一種,有名字的情緒,更容易被理解。

今天的黛西很不順,各種情緒湧了出來~

每隻龍都失控,孩子的世界被炸得亂七八糟。
這一幕呈現出「失控」的狀態:火冒三丈、難過哇哇哭、心裡亂成一團。黛西站在中間一臉無助,這其實就是孩子在強烈情緒中最真實的樣子。

黛西爆發了。她大喊大叫、甩開所有龍的控制。這一頁讓孩子看到:宣洩不是壞事,是在學習界線,也在找出與情緒相處的新方式。

沒有一個情緒是壞情緒,不用排斥情緒,讓孩子理解:情緒不該被趕走,而是需要被安放。

當我們了解「害怕」,也才有勇氣去面對它。面對害怕仍然去面對,才是勇敢!
害怕龍說:「你知道嗎?有些龍雖然看起來可怕,其實是為了保護你。」讓孩子理解:很多強烈的情緒,其實是內在保護機制的反應。

把情緒轉換成創造的力量。
悲傷龍陪著黛西一步步把心裡的感覺變成故事和城堡,原來,情緒不只能爆炸,也能建構新的東西。

這本書不是教孩子「不可以生氣」、「不可以害怕」,孩子讓孩子學會:情緒不是錯,而是訊號,練習怎麼看見、怎麼說出口、怎麼面對。

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設計「我的情緒龍卡」,討論:今天誰來了?牠怎麼來的?我們要怎麼陪牠?這樣的對話練習,不只是情緒管理,更是一種陪伴與理解的語言。

當孩子有能力「說出來」時,他也才有機會真正「放下來」。

數理邏輯|繪數學幼兒園

這是我一拿到就很喜歡的系列!讓數學不再只是數字,而是孩子看世界的方式

在孩子的世界裡,數感的萌芽從來不只是題目和答案,而是從生活中最直覺的提問——
「為什麼輪子是圓的?」
「這個餅乾比較大嗎?」
「我也要一樣多!」

《繪數學幼兒園》這一系列繪本,不靠公式,也沒有填滿頁面的算式,而是讓數學變成孩子可以走進去的冒險場景、可以一起動腦的任務挑戰。

每本前面還有給大人看的導讀,讓我們在生活中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數感!

這套繪本不教孩子記憶什麼形狀、單位,而是讓孩子在故事中主動去觀察、比較、解決問題,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思考邏輯與判斷方式。很適合給正在進入形狀認知與數感萌芽期的學齡前~小一孩子。

也很適合作為親子共讀的入門數學繪本。讀完故事,不妨一起玩「找一找家裡的圖形」、「比一比誰的點心比較大」、「分一分玩具要怎麼才公平」……因為孩子最喜歡的學習,就是能玩、能吃、能說故事的數學。

讓數學從故事開始,也從生活裡發生。
孩子會慢慢發現:原來我也可以是個有數學腦的小小觀察家!

《奇妙的立體圖形星球》
從一趟宇宙旅行開始,孩子來到一顆被立體圖形建構的星球,探索球體、圓柱、立方體的不同用途與特性。在故事中,形狀不再只是圖卡上的名稱,而是會翻滾、會搭橋、會協助解任務的「角色」。孩子一邊看故事,一邊理解「為什麼有的形狀能滾,有的不能疊」,在情境中自然建立起立體圖形與空間感知的基礎。

宇宙飛船竟然是由不同的立體圖形所組成:從尖尖的圓錐形船頭、圓柱形的船身,到立方體的雙翼與三顆球體的推進器,每個結構都有它的功能。這一頁不只是介紹圖形,而是讓孩子看見形狀如何化為實際用途,是幾何與工程概念的第一扇門。

透過角色分別認領球體、立方體、錐體與柱體,孩子也能跟著比對家中物品,進一步產生圖形分類的直覺概念。

立方體積木跳出來後「穩穩地不動」,用動態靜止的對比來強調它的「不易滾動」特性。這張圖不只是視覺的說明,更是「圖形與特性連結」的敘事展開。對剛接觸立體圖形的孩子來說,是從「形狀」走向「功能」的關鍵一步。

球體積木從盒中彈出,轉眼間成了讓海盜手忙腳亂的彈力球。顏色飽和、線條明快,整頁充滿節奏感,也讓孩子自然理解「球體會滾、會彈」的屬性。搭配誇張表情與動作,是孩子學習圖形動態特性最有趣的一頁。

小熊大吉手中拋出的立方體積木,在畫面中變成一個掉落的籠子,剛好將壞蛋困住。圖像轉化巧妙地將「穩固性」與「容納性」連接到立方體的實際應用,讓孩子不僅記住形狀,也理解為什麼我們的收納盒、貨櫃多是立方體。

《去餅乾王國量一量》
這次則來到香噴噴的餅乾王國,幫助小餅乾師傅解決各種量的問題:哪個餅乾比較長?哪一盤糖霜最多?怎麼分才公平?故事用最貼近孩子生活的方式,帶出「比較大小」「長短高低」「多與少」「平均分配」等量感核心概念,讓孩子在甜甜的任務中,練習看見差異、量出方法,也學會邏輯與公平。

畫面中三位角色分別咬下一口餅乾,並透過圖像分格呈現「咬掉一口後的差異」,不只在強調「剩下多少」,也在引導孩子觀察「誰吃最多」。這一頁是量感建立的起點,孩子會在故事中不自覺地開始比較大小與公平。

透過天平與糖果,明確呈現三位角色的「重量比」。圖畫中把糖果堆疊的方式畫得清晰又對稱,讓孩子能直覺比較多少與平衡。這不只是量感學習,更是引導孩子進入「測量」與「秤重」的前導概念。

這一頁帶孩子用自己的「手指」來測量餅乾的長度。從青蛙、猴子到小熊,手指的大小不同,量出來的長度也不同,正好打開一個有趣的討論:「測量要不要有標準?」讓孩子自然理解為什麼我們需要尺規與單位。

畫面中以杯子與水桶比較容量,多杯與單桶的轉換讓「容積概念」變得清楚可見。角色們的動作與神情也帶出思考與嘗試的歷程,讓孩子能在故事中進入「比較多寡」的真實任務情境,這正是生活數學的最佳開端。

所有的食物都可以測量!讓我們可以帶孩子應用在生活中~

    發表留言

    這個網站採用 Google reCAPTCHA 保護機制,這項服務遵循 Google 隱私權政策服務條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