蒙特梭利語言觀:陪孩子說出心裡的想法,而不是背誦別人說過的句子
語言是孩子與世界溝通的第一座橋
👶🏼「這是什麼?」
🗣「你看那個、那是狗狗!」
👂「你在說什麼呢?」
🧠「他好像都聽得懂,只是還說不出來。」
語言,是人類與他人溝通的橋樑。
但蒙特梭利提醒我們:語言不是用來「教」的,而是用來「分享」的。
Table of Contents
0–6歲,是語言爆發期
孩子在出生後就進入了語言敏感期(Language Sensitive Period),
這是一段「對語言極度渴望、極度敏感」的時期。
💡 蒙特梭利語言發展分期
- 0–3歲:無意識語言吸收期
孩子透過吸收性心智,自然聽進大量語言,儲存在內在的語言庫中。 - 3–6歲:有意識語言練習期
孩子開始嘗試表達自己、使用語言與他人互動。這時期需要大量的輸出練習與語言材料。
📍注意:不是每個孩子三歲就會「清楚說話」,
而是會進入「開始組織語言」的階段,
並非要操心「會不會說很多詞」,而是孩子是否有意願與世界溝通。
蒙特梭利語言觀的三個關鍵觀點
1️⃣ 語言不是學來的,是從環境中吸收的
孩子透過「聽」、「看」、「模仿」來獲得語言能力,
因此,環境中的語言品質遠比教什麼更重要。
✖️不是:每天教他單字、用 App 點讀
✅而是:讓孩子沉浸在溫柔、清晰、豐富的真實語言環境中
👩🏻:「媽媽正在煮飯,我現在在洗菜,等等要煮你最喜歡的南瓜。」
👶🏻:語言與行為結合,建立「說話是為了傳達意思」的理解。
2️⃣ 語言學習從「理解」開始,不從「背誦」開始
很多人以為孩子要多背單字、多背句子才叫會講話,
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能「說出自己想說的話」。
🔸 蒙特梭利語言教育的核心是:給孩子語言去說他在經驗的事
像這樣:
- 孩子觀察雨滴,成人說:「下雨了,地板變濕了,我們要穿雨鞋。」
- 孩子看到小狗,成人說:「這是一隻小狗,它在搖尾巴。」
🧠 孩子的語言來自生活經驗,不是來自教科書。
📚 真正能留在孩子心裡的語言,是與他的經驗綁在一起的。
3️⃣ 語言不是只有說話,是整體表達與理解
語言能力包括:
- 接收語言(Receptive Language):聽懂與理解他人說的話
- 表達語言(Expressive Language):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
- 書面語言(Written Language):能閱讀與書寫
在 0–6 歲階段,我們重視的是:口語的理解與使用,以及感官對語言的支持。
📌 所以蒙特梭利語言材料會結合:
- 觸覺:砂紙字母
- 聽覺:語音遊戲
- 視覺:圖卡與實物對應
- 運動記憶:用手指寫字母、操作教具
家中可以這樣陪孩子語言發展
- 不指令式問答,而是描述生活
✖️「快說這是什麼?」
✅「這是蘋果,你想要咬一口嗎?」 - 讀繪本但不急著問問題
✖️「這叫什麼?為什麼不會講?」
✅「你覺得他現在心情是什麼?」 - 使用豐富但不過度誇張的語言
✅「這湯好香,裡面有番茄、洋蔥、紅蘿蔔。」
✖️「嗯~哇~好吃耶!你快吃吃吃~~」 - 允許孩子創造自己的句型
孩子說:「我要去那裡那裡。」→ 回應:「你是說你想去公園嗎?好,我們可以等等去。」
結語:語言不是為了考試,是為了連結
一個會說很多單字但不敢表達的孩子,
不代表語言能力好。
一個說不出完整句子,但願意跟人互動、嘗試表達自己的孩子,
他正在建立屬於自己的語言世界。
語言,是孩子與世界對話的橋梁,
更是他們**「說出自己是誰」的重要途徑。**
請相信,只要你提供:
✔ 溫暖的語言環境
✔ 足夠的時間與空間
✔ 對孩子表達的耐心等待
他們就會開口說話,說出你從未想過的深刻與天真。
無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