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教筆記 15|成人的角色不是管理孩子,而是觀察、等待、適時介入

 

當成人願意「退一步」,孩子才能「走得更穩」

有沒有發現,有時候我們會這樣問孩子:

👩‍👧「你怎麼不早點說?」
👩‍👦「你到底在想什麼?」
👩‍👧「為什麼一直做錯?」

但蒙特梭利會反問我們:

你有觀察嗎?你有真的等過嗎?你是幫忙還是介入太多?


成人的角色是「預備好的我」

蒙特梭利認為,孩子的發展會自然發生,
只要我們提供好的環境與準備好的成人。

那「準備好」的成人是什麼樣子?

  • 不是口齒伶俐的指導者
  • 不是能預測每個發展階段的專家
  • 而是觀察孩子,知道何時該做、何時該不做的人

這叫做:最小的幫助(the least possible help)


什麼時候該幫?什麼時候該放手?

在蒙特梭利的課堂裡,老師的原則是:

✅ 觀察優先於教導
✅ 給出一份示範,不干涉結果
✅ 當孩子表達需要時,再適時介入

但在家庭中,我們常會:

  • 「預先阻止」孩子犯錯
  • 或「急著幫忙」孩子成功

久而久之,孩子就會失去探索與判斷的能力。


當孩子在做什麼時,大人常常介入太快?

  • 🧦 學穿衣時:「媽咪幫你啦,你這樣套不對」
  • 🍚 嘗試吃飯時:「你又用灑的,來來來我餵你」
  • 🧩 拼圖拼錯時:「這邊啦~不是那邊」
  • 🧃 倒水失敗時:「又灑了,還是我來好了」

我們常說要「陪伴」,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做的,是「控制」。


如何練習成為觀察者,而非指導員?

1️⃣ 練習「不插話」

孩子工作時,大人可以觀察但不評論、不打斷:

✔ 坐在旁邊觀察他的順序與用法
✔ 紀錄他卡關的位置,而不是直接介入

2️⃣ 允許孩子自己犯錯

錯誤不是壞事,是學習的一部分:

✔ 餐具掉了沒關係,他可以撿起來
✔ 穿反了沒關係,過一會兒他自己會覺得怪怪的再調整

3️⃣ 問自己「孩子真的需要我幫忙嗎?」

這個問題可以幫助我們放慢速度:

✔ 是他需要我?
✔ 還是我需要感覺自己有幫上忙?


蒙特梭利說:「真正的幫助是讓孩子不再需要我們的幫助。」

這不是要我們冷眼旁觀,而是:

💡 在孩子努力的時候,給出安靜的陪伴
💡 在孩子需要時,給出剛剛好的協助
💡 在孩子成功時,給出眼神的肯定,而不是大聲的讚美

因為我們不是孩子人生的操盤手,
而是他站起來時,那雙願意放手、也願意在跌倒時擁抱他的手。


結語:孩子的自信,是從大人「不多做」開始的

當你發現孩子做到了什麼,
不是因為你一直提醒,而是他真的「自己完成了」——
你就會明白:

真正的教養,不是「怎麼讓孩子聽話」
而是「怎麼讓孩子聽見自己心裡的聲音」

而那個聲音,是你曾經給過的安全感、自由、與信任。

    發表留言

    這個網站採用 Google reCAPTCHA 保護機制,這項服務遵循 Google 隱私權政策服務條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