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教筆記 19|讓家變成支持孩子發展的空間,而不是管教的戰場

蒙特梭利家庭環境的真正重點,不是漂亮,是有「準備」

有不少爸媽問我:

🔸「老師,家裡要怎麼佈置才能像蒙特梭利教室一樣?」
🔸「是不是要買一堆木製家具、放滿教具才叫『蒙特梭利家』?」

其實,在主教的世界裡,家庭環境最重要的不是「看起來像教室」,而是:

家要是一個能讓孩子發展能力的空間,而不是讓孩子步步為營的場域。


 關鍵不是「裝潢得像蒙特梭利」,而是「行為像蒙特梭利」

真正的蒙特梭利式家庭環境是什麼樣子?
不是 Ikea 賣場那樣整齊高雅,而是:

✔ 孩子的東西放得夠低、夠簡單,能夠自己拿、自己收
✔ 有適合年紀的生活工具,可以自己擦桌、倒水、穿衣
✔ 沒有過多聲光刺激,讓孩子能專注在單一活動中
✔ 讓孩子可以自由走動、選擇工作,而不是大人說了算

這樣的家,才是能支持孩子「自己來、自己試、自己錯誤控制」的環境。


 家變成戰場的 3 個關鍵陷阱

1️⃣ 東西都擺在「大人方便」的位置

孩子想穿衣服、拿水杯、收玩具,全都要請求大人協助。
❗這會讓孩子習慣被動,也降低「我可以」的行動力。

2️⃣ 所有東西都「收好」,但孩子不知道哪裡是他可以動手的區域

房子明明乾淨、整齊、漂亮,卻像美術館一樣不能碰。
❗孩子感覺不到「這裡有我的位置」,自然也不會主動參與生活。

3️⃣ 大人過度干涉孩子的行動

孩子想倒水:「你來我來你來我來」;孩子玩玩具:「不要這樣玩!」
❗這種干擾會讓孩子習慣「看大人臉色行動」,失去探索與創造的內在動力。


如何讓家回到「孩子可以自由發展」的空間?

🔹 家具降高度:讓孩子自己拿得到(開放層架、掛衣區、矮凳)
🔹 動線留餘地:讓孩子走動、搬運、拿物不會碰撞或卡關
🔹 工具替換:用陶瓷小碗代替塑膠杯,用小抹布代替一次性濕紙巾
🔹 空間分類:劃分清楚哪些是孩子可以使用的區域(例如:一區專門放他現在在用的教具)
🔹 固定流程:起床、用餐、洗澡、睡覺,盡可能維持一樣的步驟和節奏


環境是第三位老師,會悄悄改變孩子的行為

蒙特梭利說:

「孩子的行為,是環境給予的反射。」

一個鼓勵孩子獨立、尊重孩子節奏的環境,會培養出有秩序、自信、主動的孩子。
反之,一個充滿催促、阻礙與不確定性的環境,
只會讓孩子越來越「等大人來指令」。


結語:教養不是靠嘴巴說,而是靠空間說話

孩子能不能「自己來」不是看他年紀到了沒,
而是這個家有沒有「允許他長大」。

 

    發表留言

    這個網站採用 Google reCAPTCHA 保護機制,這項服務遵循 Google 隱私權政策服務條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