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教筆記5|孩子爬起來不是為了走路,而是為了認識世界

孩子爬起來不是為了走路,而是為了認識世界


核心觀念:爬行是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

‣ 蒙特梭利認為:「移動力=理解力」,孩子不是為了會走路才爬行,而是透過移動去建立對世界的空間、距離與自我認知。
‣ 爬行,是孩子第一次能靠自己移動去探索一個環境,透過重複的動作建立信任、空間感與邏輯序列。
‣ 若太快被扶走或跳過爬行期,孩子將錯過最重要的整體發展階段之一。


爬行是什麼?不是技能,而是一套感覺整合的學習系統

發展目標 內在連結
眼–手–腳的協調 訓練左右腦協調與交叉運動
前庭平衡刺激 穩定坐姿、提升注意力
身體定位感(proprioception) 建立空間感、方向感
身體意象建立 透過主動移動認識「我在哪裡」與「物品在哪裡」

蒙特梭利式支持「爬行」的方法:

1️⃣ 給孩子可以自由移動的空間

  • 拿掉地墊上太多雜物或阻礙移動的玩具,讓孩子能四處爬行探索
  • 開放式空間大於「玩具多」,探索多於坐著玩

2️⃣ 鼓勵孩子從 A 點移動到 B 點

  • 在一定距離放置熟悉的物品,引導他主動爬行
  • 例如:「你想要那顆球嗎?我們看看你怎麼過去拿它」

3️⃣ 減少直立式輔具的干擾

  • 不使用學步車、嬰兒推行架或手扶走路
  • 蒙特梭利提醒:「當孩子準備好要走,他會站起來。」

4️⃣ 鼓勵「爬來爬去」的生活情境

  • 例如:讓孩子從房間爬去拿自己的衣服、爬到床下探索、在走廊玩追逐遊戲
  • 移動不只是練體能,更是進入社會互動的起點

家長常有的誤解:

常見迷思 蒙式觀點澄清
「孩子一直不學走,是不是太慢?」 孩子在爬行時正在進行重要的腦神經整合,這是更深層的學習
「爬行很辛苦,看起來好可憐」 這正是他最有動力、最享受探索世界的時期,不需要可憐,需要支持
「我們扶著走比較快」 扶走是大人主導的動作,不是孩子自己準備好的步伐,會干擾他對重心與步伐的控制
「房子不大,沒空間爬」 即使是小空間,也能安排走廊來回爬、不同房間自由進出,重點是「讓孩子自己決定方向」

蒙特梭利提醒:

孩子不是為了快點走而爬,而是為了:

  • 建立對世界的主動感
  • 發展出「我能去到我想去的地方」的信念
  • 體驗「路徑-目標-結果」的邏輯鏈

「每一次主動爬向一個目的地,都是孩子對世界理解的一次練習。」


結語

不要急著站起來,也不需要比較誰先會走。
孩子真正的力量來自於「自己去過」,而不是「被帶到」。
尊重孩子的爬行期,是送給他的大腦、身體、認知、情緒最完整的禮物。

    發表留言

    這個網站採用 Google reCAPTCHA 保護機制,這項服務遵循 Google 隱私權政策服務條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