扶站、移動、獨走:我們要幫孩子什麼?又該忍住什麼?
Table of Contents
核心觀念:走路不是教出來的,是準備好了就會來
‣ 孩子會走,不是因為大人牽著走,而是因為大腦與身體發展成熟。
‣ 蒙特梭利提醒我們:「協助,是幫助孩子自己完成,而不是替他完成。」
‣ 面對孩子「快要會走」的階段,大人最難的,是忍住自己的手與腳。
「會走」不是一個目標,而是一段身心整合的過程
階段 | 發展任務 | 需要的支持 | 不建議的做法 |
---|---|---|---|
扶站階段 | 練習下肢力量與平衡感 | 提供穩固家具邊緣讓孩子扶著 | 整天抱在手上或用學步車取代 |
邁出第一步 | 控制重心轉移與步伐節奏 | 穿防滑襪、地面清空、讓孩子赤腳走 | 扶著手走、用手拉著練習走 |
剛學走時期 | 發展自信與方向感 | 給足夠時間在家中自由探索 | 限制時間或只在公園讓他走 |
幫孩子什麼?從環境開始
1️⃣ 穩固、安全的扶站環境
- 給予矮櫃、窗邊、桌角等穩定區域,讓孩子練習拉起來、不滑動
- 不需要特別買「助走器」,生活環境就是最好的教具
2️⃣ 開放移動的空間
- 整理出一條走道,從客廳到餐廳、廚房或房間
- 減少障礙物,不用鋪太厚軟墊,避免孩子無法踩穩
3️⃣ 不穿過厚、過硬的鞋子
- 赤腳或防滑襪可幫助孩子感受地面、練習平衡
- 鞋子是為了外出保護,不是為了「訓練走路」
該忍住什麼?是我們那雙「想幫忙的手」
大人想做的事 | 孩子真正需要的 |
---|---|
用手牽著走、鼓勵一直走 | 給他時間練習重心轉移,慢慢走才是紮實的 |
扶他從地上站起來 | 等他自己找到站起來的方式與節奏 |
跌倒時立刻扶起 | 停一秒,看看他是否能自己調整或起來 |
急著拍影片分享第一步 | 用眼睛記錄,讓孩子自己沉浸在當下 |
蒙特梭利提醒:
孩子的每一步,都應該來自自己的意願與能力,而不是來自大人給的節奏。
「扶走,只是讓孩子『看起來』會走,卻剝奪了他真正發展的機會。」
學走的意義不是「完成」,而是「內在秩序的建構」
走路帶來的不只是移動,更是:
- 空間感與方向的理解
- 身體邊界與自我意識的覺醒
- 主動性與自信心的累積
結語
不要急,當孩子準備好,第一步會自己出現。
而我們要做的,是提供一個安全、穩定、自由的環境——
然後收起「想幫忙」的那雙手,靜靜地看他走出屬於自己的人生第一步。
無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