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教筆記3|什麼才是適合新生兒的活動?

‣ 新生兒不是需要被「娛樂」的,而是需要被「尊重」的。
‣ 活動不是為了分散注意力或安撫情緒,而是幫助孩子發展感官與運動的工具。
‣ 蒙特梭利的重點是:「孩子是主動學習者」,而不是被動接受者。


 常見誤區:現代父母給寶寶的「活動」是什麼?

  • 搖籃、搖椅、電動安撫器:以「晃動」代替陪伴
  • 閃燈玩具、音樂鈴、聲光刺激:用高刺激吸引注意
  • 屏幕或投影故事書:將外在訊息強行餵入
  • 成人逗笑、轉圈、瘋狂逗弄:「讓孩子開心」變成唯一指標

💡這些其實都是「輸出給寶寶的刺激」,而非寶寶真正需要的學習材料。


那什麼才是「適合新生兒」的活動?

1️⃣ 懸掛式視覺吊飾(Mobiles)

  • 適合出生後前 8 週,從簡單的黑白對比 → 彩色 → 漸變 → 空間旋轉。
  • 目的是培養視覺聚焦、追視、深度感。
  • 嬰兒不需要「玩」,他只需要「看」,就能專注。

2️⃣ 自由躺在平坦硬床墊上活動(movement mat)

  • 新手爸媽最容易忽略的活動空間。
  • 寶寶的手腳擺動、視線環顧,都是早期動作發展的基礎。
  • 不需要特別教他翻身或抓東西,只需要給他空間。

3️⃣ 與成人有節奏、穩定的語言互動

  • 說話、唱歌、唸繪本——寶寶最愛聽的聲音是你。
  • 不用聲音多元或戲劇性,只要真誠、溫柔、有節奏。

4️⃣ 專注觀察周圍環境

  • 靜靜地躺著看天花板的光影、窗外飄動的葉子、媽媽洗衣服的背影…
  • 這些都是真實世界的「第一課」。

 蒙特梭利的重點是:「活動,是孩子的主動學習歷程。」

「不要試圖讓孩子『不哭』、『分心』、『變安靜』,而是讓孩子『去探索』、『去觀察』、『去自己投入』。」
活動的目的,不是娛樂孩子,也不是讓他不吵,而是為了讓孩子:

  • 建立對世界的好奇心
  • 發展自主專注的能力
  • 練習身體的控制與協調
  • 在無干擾的環境中,自我成長

家長可以怎麼做?

正確做法 錯誤做法
準備一張活動地墊,讓寶寶每天有時間躺著自由活動 長期使用搖籃、安撫椅,限制寶寶肢體發展
安排一天 1~2 次吊飾觀察時間,觀察寶寶的追視反應 不斷更換聲光玩具、刺激寶寶注意力
與寶寶說話、唱歌,等待他回應表情或聲音 一直播放 YouTube 嬰兒白噪音或投影動畫
每次活動後觀察孩子的反應(是興奮還是疲憊?) 只要孩子一哭就換下一個娛樂刺激

結語:從「看起來什麼都沒做」開始的學習

這些「看起來什麼都沒做」的活動,其實正在建立孩子的視覺、聽覺、觸覺、重力感、空間感與安全感,是未來一切學習的根基。
讓寶寶從「被動接收」轉為「主動探索」,這就是蒙特梭利為新生兒設計的真實活動內容。

    發表留言

    這個網站採用 Google reCAPTCHA 保護機制,這項服務遵循 Google 隱私權政策服務條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