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ble of Contents
離乳不是離開,而是走向自主的第一步
在傳統的觀點中,「離乳」通常被視為一段從奶轉向副食品的過程,成人會把重點放在副食品的營養夠不夠、寶寶在加入副食品後成長百分比好不好、進食的效率得快不快。
但蒙特梭利認為,離乳是孩子「邁向自主」的第一個重大關卡。
#孩子的第一次獨立
孩子從一個「被照顧的嬰兒」,逐漸轉變成一個「可以參與自己生活」的個體。
這個過程,不只是「改變飲食方式」,而是孩子第一次開始使用嘴、手、身體和環境互動、開始有選擇、開始發出意見、開始建構「我能做什麼」的自我概念。
離乳,是一場從依賴到獨立的轉變
「孩子從吸吮變成咀嚼,是一個心理與生理同時發展的歷程。」
1. 不只是營養攝取,而是尊重發展節奏
-
每個孩子準備吃的時間不同(通常約在 6 個月,但請根據觀察而非月齡)
-
蒙特梭利提倡觀察「發展指標」而非「時間點」:例如能坐穩、會伸手抓物、有興趣看你吃飯。
2. 吃東西,是一種身體與心理的自主行為
-
從用手拿、到用湯匙舀、從亂咬亂舔,到自己咀嚼吞嚥
-
每一步都是自主與身體協調的訓練,不該被取代為「比較快的餵食」
【從餵食到自主進食】的三大核心精神:
1️⃣ 「孩子要自己吃」,不是成為「被餵食」的對象
-
餵得太快、太多、太強硬,這不見得是孩子的需要,而且在過程中孩子只攝取到食物的養分,卻失去認識食物,在餐桌上社交行為的過程。
-
用蒙特梭利角度來看,自主進食應該是「孩子主動去探索食物」,從手指抓握、嘴巴咀嚼,到眼神表達「我還想吃」。#大V的蒙特梭利小教室
🔸 實踐建議:
-
提供嬰兒可握的食材(如蒸過的胡蘿蔔條、香蕉塊)
-
使用兒童尺寸的餐具與椅子,讓孩子有「參與自己吃飯」的機會
2️⃣ 餐桌是一個「生活學習」的舞台
-
吃飯不是一件被管理的事,而是孩子每天可以練習規律、節奏、儀式感的時光
🔸 家裡可以怎麼做?
-
固定一張小桌子、一個他專屬的小椅子
-
用同樣的碗盤、同樣的順序(洗手 → 坐下 → 開始吃 → 收拾)
-
不要邊走邊吃、看電視吃、追著餵,這會讓吃變成「被動輸入」而不是「有意識地參與」
3️⃣ 從生活參與中建構「我可以自己來」
孩子一開始不是為了營養而吃,而是因為這是「我可以做的事」:
-
自己抓起湯匙舀食物
-
自己放食物到嘴裡
-
自己擦嘴巴、收碗
這些動作背後,是孩子對自己身體的掌握、對生活的參與、對獨立的練習。
🔸 實作重點:
-
不要怕髒亂!每一次灑出、弄髒、吃不到嘴,都是他身體協調發展的證據
-
與其完美的用餐表現,不如尊重孩子的努力過程
🧠#大V的蒙特梭利小教室:
「食物是連接孩子與世界的第一道橋樑。」
食物對孩子而言不單是營養成分,還代表了所處環境,餐桌上的社交禮儀都比吃進去多少更重要。
當我們願意放慢節奏、不急著讓孩子吃完,而是陪他觀察、參與、摸索,
孩子學到的不只是「吞下去」,而是「我能掌控這個世界的一部分」。
結語:離乳,是邁向「生活自主」的第一哩路
不要再用「他吃多少」衡量孩子的進步,
改用「他今天做了哪些事、參與了哪些步驟、發展了哪些能力」來觀察成長。
如果你願意把 #離乳敏感期 看作孩子第一次進入「自己生活節奏」的時刻,
你會發現,這段看似混亂的時期,其實是一場關於尊重、等待、信任的教育啟程。
無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