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教筆記 16|教養最難的修煉:控制自己想幫忙的手,等待孩子發展出能力

我來幫你」之前,請先深呼吸三秒

習慣性幫忙,其實正在奪走孩子練習的權利

👀「他還不太會,我幫他一下下就好」
🫣「這樣穿錯腳了啦!媽咪幫你調整一下」
🤯「我真的等不了了,再拖會遲到!」

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「幫忙」,
其實常常剝奪了孩子練習的機會。


我們不是孩子的操作員,而是他發展過程中的導航者

在蒙特梭利教育中,成人的角色不是:

  • 指令者
  • 隨伺在旁的隨行機器人

而是:

🔸 安靜的觀察者
🔸 準備好環境的設計師
🔸 清楚而不干擾的示範者
🔸 能夠等待孩子試錯的支持者


示範,不是教學,而是「動作分析」

你能一秒從櫃子變出杯子、打開冰箱倒水、放到桌上,
但對孩子來說:這就像變魔法一樣!

我們要做的是:

1️⃣ 將這一連串複雜的動作「拆解」成孩子可以吸收的小單位

👉 例如:「這是杯子,我們先用兩隻手拿著,慢慢走到桌子旁」

2️⃣ 緩慢、清楚地做一次示範,不加語言干擾

👉 讓孩子把注意力都放在動作上,而不是同時還要聽你講話

3️⃣ 做完就靜靜地等,看孩子如何操作,無需立即糾正

👉 因為孩子是透過「實作」與「錯誤控制」來內建正確經驗


「錯誤」不是問題,是通往能力的路

當孩子第一次操作一定會「灑出水、扣錯鈕、穿反褲子」…
這時候成人要做的不是「馬上幫忙」,而是:

🔸 給他空間整理錯誤
🔸 提供可修正的工具
🔸 信任他會在一次次經驗中學會正確做法

🔔 記住:每一次失敗,都是在建立下一次的成功經驗。
孩子不是靠看你做得完美才學會,
而是靠你願意放下控制權,讓他一步步靠近自己的能力。


練習大人的三件事:

1️⃣ 控制我們想幫忙的手

先等三秒,觀察孩子是不是正在努力

2️⃣ 控制我們催促的語氣

「你慢吞吞的」只會讓孩子自信下降

3️⃣ 控制我們內在的完美主義

孩子不需要你來證明他完美,
他只需要一個陪他學習的大人


結語:我們的責任不是讓孩子永遠需要我們,而是讓他準備好能夠離開我們

父母最大的成就,不是孩子什麼都問我們,
而是有一天他遇見困難,會說:

「我可以試試看。」

這句話,是你曾經給過的空間與信任的結果。

🌱 你不是他的人生設計師,
而是那位提前放下工具,溫柔示範、耐心陪伴的引導者。

    發表留言

    這個網站採用 Google reCAPTCHA 保護機制,這項服務遵循 Google 隱私權政策服務條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