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教筆記 20|不急著買東西,真正的環境預備從「觀察」開始

很多家長在接觸蒙特梭利後,第一個反應常是:

🔸「我是不是要買一整套教具?」
🔸「怎麼樣才算是真正的『環境準備』?」

但其實,蒙特梭利真正的環境準備,起點從來不是教具,而是觀察。


觀察是所有教養行動的起點

「觀察是我們理解孩子內在需求的唯一方法。」

一個還不會站的孩子,放上走步車再漂亮也沒有用;
一個正在語言爆發期的孩子,滿桌分類教具也抓不住他注意力。

只有當我們觀察到了孩子的「發展狀態」,我們才能:

✔ 預備出他當下真正需要的活動
✔ 在對的時間給予對的幫助
✔ 減少大人不必要的干擾與誤判


 環境的準備,不是滿足大人「想給」,而是回應孩子「正在要」

以下幾種情況,你是不是也常遇見?

❗孩子剛開始想自己吃飯,卻被迫用吸管喝湯,因為怕打翻
❗孩子開始對「顏色」有興趣,大人卻急著給拼音卡片
❗孩子想幫忙穿鞋,卻被說:「你穿太慢了,媽媽來!」

這些都是環境「過度主導」、孩子「無從發展」的結果。

📌 蒙特梭利說得很清楚:

「給予孩子最適合的幫助,是在他準備好的那一刻,提供剛剛好的支持。」


試著用這些方式,重新建立「觀察→準備→陪伴」的教養流程

1️⃣ 觀察他現在最常做的動作是什麼?

🔍 他是每天都在搬東西?重複地倒水?對細節很著迷?還是語言爆發期?
🔑 這些都是孩子發展需求的線索,而不是「亂動」的表現。

2️⃣ 留意他的挫折點在哪裡?

🔍 他試著穿衣但手卡住?想翻書但頁數太厚?
🔑 這些就是你該「調整環境」的起點。

3️⃣ 看他最能專注的活動是哪類?

🔍 是拼插類?動手類?觀察類?
🔑 把這類活動優先放進環境裡,才能打造孩子「想回來的角落」。


 如何挑選教具?不是看價格、品牌、誰推薦,而是:

✔ 是不是符合孩子「當下的發展需求」?
✔ 是不是他能「獨立操作、重複練習」?
✔ 是不是操作的錯誤能被孩子自己發現(錯誤控制)?
✔ 是不是孩子操作完後感到滿足,而不是期待外在獎勵?


其實你家早就有一堆好用的「教具」

  • 小抹布:學習擰、擦、清理的動作協調
  • 小碗匙:學習倒、舀、挪動的手眼協調
  • 書架上的童書:語言、秩序、專注的入口
  • 穿衣鏡+矮椅:自我認識與身體控制的空間

結語

蒙特梭利不是花錢,而是花心思。
真正的「蒙特梭利家庭」,不是藏著一櫃教具,
而是藏著一位願意觀察孩子的父母。

    發表留言

    這個網站採用 Google reCAPTCHA 保護機制,這項服務遵循 Google 隱私權政策服務條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