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教筆記 11|幫孩子建立「我可以自己來」的環境,而不是「你快一點」的催促

 

培養自理能力,不是教孩子做事快,而是讓他體驗「我有能力」

清晨要出門時,孩子說:「我自己穿鞋!」
你看了一下時間,心裡想:「快遲到了啦!」
結果忍不住脫口而出:「媽咪幫你弄快一點好不好?」

於是,原本想自己來的孩子開始賴著大人、等待幫忙,
久而久之,失去了那份「我可以」的內在動機。

在蒙特梭利眼中,這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——
我們到底是要培養一個「順從快」的孩子?
還是一個「相信自己能做到」的孩子?


為什麼要讓孩子「自己來」?

蒙特梭利說:

「幫助過多,就是阻礙。」

孩子天生渴望獨立,不斷說出「我自己來」,
其實是他正在努力發展「意志力」與「動作協調」。
這個時期最需要的,不是速度,而是空間與信任。

✅ 自己穿衣服 = 建立動作秩序與身體掌控
✅ 自己洗手 = 建立流程與生活習慣的邏輯
✅ 自己倒水 = 學會分辨重量與觀察細節
✅ 自己收玩具 = 理解事物的因果與責任

這些不只是技能,更是孩子內在秩序與自我效能的養分。


但為什麼我們總是「催孩子快一點」?

  • 怕遲到
  • 怕弄亂
  • 怕他失敗
  • 怕他做不好需要重來
  • 有時候只是因為「看不下去」

但我們要記得——這些「怕」其實是大人自己的焦慮。
而孩子的成長,是無法快轉的過程。

當我們總是接手、催促、干預,
孩子就會學會:「我做不好」、「反正大人會幫我」、「算了」。


如何創造一個支持「我自己來」的環境?

1️⃣ 環境可及

  • 衣服放在孩子拿得到的層架
  • 洗手台前有穩固的小凳子
  • 餐具輕巧好握、餐點可分裝
  • 玩具可自己收納的分類籃

➡️ 重點不是「美觀完美」,而是「孩子能夠自主操作」

2️⃣ 步驟一致

  • 每次穿衣順序一樣(上衣→褲子→襪子→鞋)
  • 每天出門流程固定(刷牙→換衣→背包→出門)
  • 餐後總有「擦桌子、洗手」的儀式

➡️ 讓孩子在重複中建立秩序,知道該做什麼、怎麼做

3️⃣ 耐心陪伴

  • 當孩子說「我自己來」時,給他時間
  • 遇到失敗時,先觀察,不急著接手
  • 描述他的努力,而不是只稱讚結果:
    「你剛剛一直嘗試把扣子扣好,手指很用力耶!」

➡️ 這些語言會內化為孩子的自我對話:「我有努力」「我可以再試一次」


常見挑戰與引導方式

Q:孩子動作很慢,怎麼辦?
➡️ 提早安排時間 + 預告節奏:「你可以自己穿鞋,我們還有五分鐘要出門喔。」

Q:孩子不肯做,一直說你幫我
➡️ 避免直接幫忙,可以說:「這個你可以自己試試看,我在你旁邊陪你。」

Q:怕弄亂怎麼辦?
➡️ 在練習階段中,先提供能容許失誤的環境(倒水先用托盤、有抹布在旁邊),
讓孩子知道:失誤是可以被修正的,不用害怕。


小提醒:當孩子「不想自己來」時,可能有這些原因:

  • 過往做不好被責備
  • 每次要做都被催促
  • 環境不友善、難以達成
  • 他只是累了/狀態不好

此時不是一昧推「你要自己來!」
而是說:「我知道你今天比較累,沒關係,我幫你一點,明天你再來試試看,好嗎?」

✅ 尊重他的節奏,也是一種自主。


結語

孩子說「我可以自己來」,是對世界說「我想試著靠自己」。
我們的回應,決定了他是否願意繼續相信自己。

請記得,我們不是要他「更快」,
而是希望他「更相信自己有能力」。

下一次他對你說「我自己來」時,
請你深呼吸,蹲下來說:「我在這裡,看你試試看。」

 

    發表留言

    這個網站採用 Google reCAPTCHA 保護機制,這項服務遵循 Google 隱私權政策服務條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