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教筆記14| 音樂、藝術與語言:孩子表達自我的三種語言

蒙特梭利的感官教育不只是知覺,更是孩子自我表達的起點

當孩子「畫畫、跳舞、唱歌」,他正在說出自己的感受

你有沒有看過孩子邊畫邊說故事?
或是一邊唱著不成調的旋律,一邊在地上跳舞?

也許大人看起來「好像在玩」,但其實,那就是孩子用自己的語言在表達——
只是這種語言不是我們習慣的「說話」,而是透過音樂與藝術說出心裡的感受

🌟 蒙特梭利認為,語言不只有一種形式。
語言是孩子理解世界的橋梁,
而音樂與藝術,是孩子與世界對話、與內在連結的另一種語言


為什麼音樂與藝術對孩子這麼重要?

因為孩子的吸收性心智與感官發展讓他們天生對聲音、顏色、節奏、線條敏感。
這些元素,都是情緒與經驗的「容器」,孩子能透過這些形式:

  • 描繪他看到的世界
  • 傾訴他心裡的感受
  • 重組他曾經經歷過的事情

✔️ 他不一定能說:「我今天好開心。」
但他可能會畫一個太陽、跳一段快樂的舞、用最高的聲音大聲唱歌。


藝術是孩子的情緒出口,不是技巧訓練

在 0–6 歲階段,蒙特梭利強調的是**「自由創作」而非「技巧訓練」**。

✖️ 不強調美術課、技巧教學、模仿
✔️ 而是提供工具、空間、時間,讓孩子自己創造

✔「畫畫不需要被教,而是被允許。」

你只要提供紙、筆、顏料、剪刀、膠水、布、石頭……
孩子自然就會開始創造。

他們畫的不是「對」或「錯」,而是**「這一刻的自己」**。


音樂不是比誰唱得準,是從感覺節奏開始

蒙特梭利教室裡的音樂活動,也和一般音樂課不同。

✖️ 不是站著唱、跟著彈、對著黑板記音階
✔️ 而是:感受節奏、用身體律動、聽不同風格的樂器與音樂

音樂不是表演,而是日常的一部分

  • 拿著沙鈴搖搖搖
  • 聽著古典樂安靜入睡
  • 自己敲打鍋子創作節奏
  • 一邊收玩具一邊唱歌

🎶 音樂,是一種生活的節奏感,
也是讓孩子建立內在秩序的方式。


蒙特梭利看「藝術與音樂」的教育意義

1️⃣ 藝術是孩子的情緒整理

畫畫、黏土、塗鴉,是孩子把「說不出口的感覺」轉化成「看得見的東西」。

2️⃣ 音樂是孩子的節奏練習

從節奏中建立秩序感,從節奏中學會等待、協調與合作。

3️⃣ 藝術與音樂不為成果,而是為了表達

請不要問「你畫的是什麼?」
而是陪他說:「你今天畫得真有力氣的感覺耶!」


在家怎麼提供音樂與藝術的環境?

🎨 藝術角落:

  • 一張可清理的桌子 + 一面牆(或開放式畫架)
  • 色鉛筆、蠟筆、無毒顏料、剪貼素材自由取用
  • 不干預、不指導、不評論,陪他一起創作即可

🎵 音樂日常化:

  • 播放多種音樂風格(古典、民謠、爵士、非洲鼓…)
  • 提供簡單樂器(響板、沙鈴、鈴鼓、小木琴)
  • 跟著節奏搖擺、跳舞、走路、敲打鍋碗都可以是音樂活動

❤️ 結語:讓孩子自由地說出「我在這裡,我是誰」

語言、音樂、藝術,三者的目的其實都是一樣的——

💬「我想讓你知道我心裡的感覺。」
🎵「我想透過節奏與你共鳴。」
🎨「我想把我看到的世界畫下來給你看。」

請記得,孩子的表達不需要翻譯,
而我們大人最重要的任務,不是糾正或分析,
而是傾聽、陪伴,並且允許他們擁有這些「沒有標準答案的語言」

    發表留言

    這個網站採用 Google reCAPTCHA 保護機制,這項服務遵循 Google 隱私權政策服務條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