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教養的日常裡,常常會聽見這樣的聲音:
🔸「我是不是應該買蒙特梭利教具給孩子?」
🔸「這個木頭玩具標榜蒙式,是不是就可以放進孩子的學習區?」
🔸「家裡應該要準備幾樣教具才算足夠?」
但我們得先釐清一件事:
並不是有質感、有分類、有價格的東西,就叫「教具」。
Table of Contents
教具是回應「發展需求」的物品
在蒙特梭利教學中,教具的存在有一個清楚的原則:
它必須「對應孩子正在發展的能力」,而且「具備錯誤控制」。
不是讓孩子只是玩得開心,而是讓他能透過操作這項物品:
✔ 練習某項技能(如手眼協調、專注力)
✔ 從錯誤中修正(不需要成人介入也能發現)
✔ 提升秩序感與成就感
判斷是否為「發展適切教具」的三個重點:
1️⃣ 是否符合孩子的發展階段?
例:給 10 個月寶寶的玩具,應該幫助他探索「物體恆存」、簡單手部操作,而不是文字拼圖或算數棒。
2️⃣ 是否具有單一目標?
過多功能的玩具反而模糊孩子的專注力,真正的教具會「只訓練一項能力」,例如只讓孩子練習轉動、拉開、套圈等。
3️⃣ 是否具備錯誤控制?
讓孩子自己發現「我做錯了,再試一次」,而不是靠大人「你錯了,來,我幫你改」。
市面上的「蒙式教具」怎麼挑?
不是看它寫不寫「Montessori」,而是觀察它是否:
🧩 讓孩子重複操作而不膩
🧩 具備一定的挑戰性但不讓人挫折
🧩 能讓孩子靠自己發現成功的關鍵
➡️ 若只是「很漂亮」、「設計感十足」,但孩子總是無法專心,或操作後沒有「成就感」,那就不是一個適合的教具。
家庭中如何準備發展適切的環境?
教具是環境的一部分,但不是全部。比起一整套昂貴的木頭組,我們更該問的是:
💡 我有沒有讓孩子有「探索的自由」?
💡 我有沒有提供一個「可以重複練習的空間」?
💡 我有沒有看見孩子現在正在對哪件事「感到著迷」?
比如:
✔ 孩子迷戀「開關」→ 準備能安全轉開的盒子或容器
✔ 孩子著迷「分類」→ 提供簡單色彩分碗或湯匙分類盤
✔ 孩子練習精細動作→ 準備米粒撿取、水倒入漏斗等生活素材
🔔 重點不是「這是蒙特梭利教具」,而是「這是不是孩子現在需要的發展機會?」
結語:真正的教具,是孩子對世界的主動探索,而你是最重要的準備者
你不需要成為教具大師,但你可以是孩子發展的觀察者、環境的設計師、信任的守門人。
無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