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ble of Contents
傳統與蒙特梭利的不同視角
在大人眼裡,孩子開始吃副食品,最常被問的問題可能是:「吃幾口了?吃得夠不夠?營養夠不夠?」
但在蒙特梭利的觀點裡,這個轉變的重點從來不只是食物,
而是孩子人生第一次透過「行動」開始認識自己、參與生活、融入社會。
斷奶,是邁向社會性的第一步
蒙特梭利說:
「孩子的每一次發展,都是為了逐漸成為一個完整的社會人。」
當孩子第一次坐上餐桌、開始學著自己吃飯,他不是單純在學「餵飽自己」,而是在學會:
✅ 「我可以參與家庭的生活節奏」
✅ 「我在這個家庭中有一個位置」
✅ 「我能與他人一起分享一段時光」
吃飯,不只是吃,是社會參與的起點
在斷奶的過程中,孩子不只是練習吞嚥,而是在經歷一場身體與心理的轉變:
✅ 從「我等著被餵」到「我伸手去拿」
✅ 從「媽媽決定要吃什麼」到「我表達想吃的東西」
✅ 從「自己吃」到「一起吃」的轉變
餐桌,是生活教育的縮影
1️⃣ 是 生活節奏 的起點
每天固定時間吃飯,是孩子感受生活秩序的第一個環節。
2️⃣ 是 社會互動 的練習場
孩子學習等候、彼此交流、安靜聆聽——這些都來自餐桌的互動。
3️⃣ 是 文化與認同 的養成
孩子透過餐桌經驗理解:「我們家吃什麼、怎麼吃、一起吃」,
這不只是味蕾的記憶,也是家庭文化的烙印。
像端午節吃粽子,是孩子的「我屬於這裡」的體驗
你有沒有發現,當孩子參與包粽子、親手拿起糯米、看著阿嬤綁線,甚至只是吃下一口熱騰騰的粽子——
他不是只在吃一個食物,他正在「參與一個儀式」。
這是一種歸屬感,是文化的連結,是「我也是我們家的一份子」的深層體驗。
這些都從日常吃飯開始,孩子學會的不只是動作,而是人際、語言、秩序與社會感。
餐桌禮儀,不是規範,是關於尊重
很多父母說:「他吃飯好亂,我很煩躁。」「他邊吃邊玩,怎麼辦?」
但從蒙特梭利的角度來看,禮儀不是要管束孩子,而是引導孩子:
「在與人共享的空間裡,怎麼表達尊重。」
✅ 等待大家一起坐好再開始
✅ 將吃完的碗放回原位
✅ 不大聲喧嘩,不打擾他人進食
這些日常裡看似小小的動作,其實都在幫助孩子練習自律、自我控制與社交界線。
實際建議:幫助孩子從吃進入社交與文化的世界
-
準備一個孩子專屬的座位與碗盤,讓他有「自己的位置」
-
鼓勵孩子與大人一起坐下用餐,參與開動前的儀式(例如說「我們可以開始吃了」)
-
用餐中與孩子對話,邀請他觀察今天吃了什麼、聞起來怎麼樣、味道像什麼
-
遇到節慶活動,讓孩子親手參與食物準備(包粽子、搗麻糬、夾湯圓)
✅ 不一定要吃得好,但要吃得有參與感!
蒙特梭利提醒:
「一張餐桌,是孩子學習社會互動的第一間教室。」
吃飯,不只是生命維持的基本動作,
而是孩子進入這個世界的儀式、與人產生連結的橋樑、對家庭產生歸屬的根源。
所以請不要急著追求「吃多少、吃快不快」,
而是讓孩子在吃飯中,學會生活的節奏、人際的互動,與自己的身體對話。
結語:斷奶,是「生活參與」的開端,而非飲食計畫的結束
當孩子學會用自己的手吃第一口、擦嘴巴、坐定下來參與家庭餐桌,
他不是學會了技能,而是踏出了成為一個完整的社會人類的第一步。
這一口粥、一口粽子,不只是熱量的累積,
更是一段段屬於他的記憶與歸屬的開始。
無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