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教筆記 9|如廁自主不是訓練,是信任自己能夠做的到的過程

不從「戒尿布」開始,而是從「尊重身體」開始

當你聽到「如廁練習」時,是否立刻想到「幾歲該戒尿布?」「怎麼訓練最快?」
但在蒙特梭利的觀點裡,如廁練習不是任務,也不是進度,而是一段孩子「拿回身體主權」的發展過程。

這不是從兩歲、三歲某一天突然啟動的行為訓練,
而是一段從嬰兒期就能開始「覺察與尊重身體」的生活歷程。


從寶寶時期就開始的如廁「預備」

還沒說話的寶寶,也能開始建立對排泄的認知:

  • 每次幫寶寶換尿布時,我們說:「尿布濕了,我們要幫你換乾淨的囉」

  • 當孩子便便後,我們可以描述:「這是你的便便,我們要擦乾淨屁股了」

  • 慢慢讓孩子參與:「這是你用過的尿布,你想自己丟掉嗎?」

  • 一點一點累積經驗:「這是你的小褲子,我們一起穿上」

這些動作,就是孩子與自己身體建立連結的起點。
這些話語與參與,就是我們對孩子的尊重與信任。


如廁敏感期,是孩子身體與意識的自然結合

在 18 個月到 3 歲之間,孩子常會出現以下狀態:

  • 開始觀察大人或兄姐上廁所

  • 對尿布感到不舒服

  • 主動說「我要尿尿/我要便便」

  • 對脫褲子感到興趣,甚至玩角色扮演時也會「假裝上廁所」

這些就是如廁敏感期的自然訊號。
成人能做的不是催促或評價,而是創造「他能開始練習的條件」


孩子準備好如廁練習的三個關鍵

1️⃣ 身體能力成熟:可控制排便肌肉、不再每次排尿都少量多次
2️⃣ 語言能力足夠:能用語言或非語言方式表達「想尿」「濕了」
3️⃣ 心理願意參與:不抗拒馬桶、不害怕上廁所的環境


如廁練習,是一段「學會自我控制」的旅程

而不是「表現給大人看」的任務!

這段旅程會有:

✅ 很多成功:「我做到了,我有控制住」
✅ 很多失誤:「喔,我來不及了」
✅ 很多情緒:「我不想坐馬桶」「我害怕掉進去」
✅ 很多「試了但還沒能做到」

但我們要記得:這些都很正常。


不需要獎勵,也不需要責罵

❌「你今天都沒有尿褲子,太棒了,給你一顆糖!」
❌「你怎麼又尿床了?都幾歲了還這樣!」

這些話會讓孩子以為「上廁所」是一場表現遊戲:成功要被獎賞、失敗要被批評。
久而久之,孩子會失去自然的身體覺察,轉而追求外部認同。

蒙特梭利的做法是:描述與陪伴

  • 「你來得及坐上馬桶了,現在褲子還是乾的」

  • 「我們來一起把濕的褲子換掉,你一定覺得有點不舒服」


日常生活中,如廁練習的步驟可以是:

1️⃣ 一歲半起,使用容易穿脫的小褲子,讓孩子體驗「濕了/乾了」的差別
2️⃣ 準備一個孩子專屬的小馬桶,讓他有「自己的如廁空間」
3️⃣ 起床、飯後、睡前,固定時間讓孩子嘗試坐馬桶,不強迫、不催促
4️⃣ 建立「自己可以擦屁股/丟尿布/脫褲子」的生活自理小步驟
5️⃣ 接納失敗,每一次濕褲子都只是一次「身體正在學習」的過程


環境準備的關鍵是:能預見、能練習、能自理

元素 建議準備
小馬桶 高度穩固、孩子能輕鬆坐上
替換衣物 放在孩子可拿的櫃子
擦拭用品 濕紙巾、小毛巾、垃圾桶皆可觸及
時間節奏 固定時段引導嘗試,不臨時急促
替代獎勵 讓孩子體驗「我自己做到了」的快樂

結語:孩子學上廁所,不是為了你方便,而是他準備好掌控自己的身體

當我們以「訓練」為名催促孩子,
是不小心將這段自然發展的過程外包給成效與進度。

但如果我們以「信任」為基礎去觀察、陪伴與引導,孩子終將學會:

✅ 傾聽身體的聲音
✅ 負責自己的節奏
✅ 保持自尊,即使有時還沒能做到

    發表留言

    這個網站採用 Google reCAPTCHA 保護機制,這項服務遵循 Google 隱私權政策服務條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