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教筆記 19|讓家變成支持孩子發展的空間,而不是管教的戰場

蒙特梭利家庭環境的真正重點,不是漂亮,是有「準備」 有不少爸媽問我: 🔸「老師,家裡要怎麼佈置才能像蒙特梭利教室一樣?」 🔸「是不是要買一堆木製家具、放滿教具才叫『蒙特梭利家』?」 其實,在主教的世界裡,家庭環境最重要的不是「看起來像教室」,而是: 家要是一個能讓孩子發展能力的空間,而不是讓孩子步步為營的場域。  關鍵不是「裝潢得像蒙特梭利」,而是「行為像蒙特梭利」 真正的蒙特梭利式家庭環境是什麼 […]…

主教筆記 18 延伸|教具不是買來「玩很久」的,而是陪孩子走過發展階段的

很多家長在挑玩具、教具時,心裡都會默默許一個願望: 🔸「希望這個可以玩久一點!」 🔸「這個買下去最好可以從一歲玩到上小學!」 我懂,畢竟每一分花出去的錢,都希望「物超所值」。 但在蒙特梭利的世界裡,教具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: 教具是孩子成長階段的夥伴,而不是永遠的娛樂用品。 教具的真正使命:回應孩子當下的發展需求 一個好的教具,目的不是讓孩子「玩很久」,而是: ✔ 恰好對應孩子此刻正在建立的能力 […]…

主教筆記 18|玩具與教具的差異?什麼是符合發展需求的教具?

在教養的日常裡,常常會聽見這樣的聲音: 🔸「我是不是應該買蒙特梭利教具給孩子?」 🔸「這個木頭玩具標榜蒙式,是不是就可以放進孩子的學習區?」 🔸「家裡應該要準備幾樣教具才算足夠?」 但我們得先釐清一件事: 並不是有質感、有分類、有價格的東西,就叫「教具」。  教具是回應「發展需求」的物品 在蒙特梭利教學中,教具的存在有一個清楚的原則: 它必須「對應孩子正在發展的能力」,而且「具備錯誤控制」。 不是 […]…

主教筆記 17|孩子需要的是一個理解他的人

當孩子崩潰時,他最需要的不是「做更多」,而是「被看見」 你是不是也曾想過: 🔸「是不是該多買些教具刺激他?」 🔸「是不是應該多帶他出門活動活動?」 🔸「是不是該早點開始學英文、音樂、美術…」 但也許,我們都該先問一個問題: 當孩子崩潰、抗拒、煩躁的時候, 他真正需要的是「更多刺激」? 還是一個能安靜陪伴、理解他的你? 刺激過多 ≠ 發展更好 現在的育兒環境充滿早教焦慮: 提早學語言 提早學邏輯思維 […]…

主教筆記 16|教養最難的修煉:控制自己想幫忙的手,等待孩子發展出能力

「我來幫你」之前,請先深呼吸三秒 習慣性幫忙,其實正在奪走孩子練習的權利 👀「他還不太會,我幫他一下下就好」 🫣「這樣穿錯腳了啦!媽咪幫你調整一下」 🤯「我真的等不了了,再拖會遲到!」 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「幫忙」, 其實常常剝奪了孩子練習的機會。 我們不是孩子的操作員,而是他發展過程中的導航者 在蒙特梭利教育中,成人的角色不是: 指令者 隨伺在旁的隨行機器人 而是: 🔸 安靜的觀察者 🔸 準備好環 […]…

主教筆記 15|成人的角色不是管理孩子,而是觀察、等待、適時介入

  當成人願意「退一步」,孩子才能「走得更穩」 有沒有發現,有時候我們會這樣問孩子: 👩‍👧「你怎麼不早點說?」 👩‍👦「你到底在想什麼?」 👩‍👧「為什麼一直做錯?」 但蒙特梭利會反問我們: 你有觀察嗎?你有真的等過嗎?你是幫忙還是介入太多? 成人的角色是「預備好的我」 蒙特梭利認為,孩子的發展會自然發生, 只要我們提供好的環境與準備好的成人。 那「準備好」的成人是什麼樣子? 不是口齒 […]…

主教筆記14| 音樂、藝術與語言:孩子表達自我的三種語言

蒙特梭利的感官教育不只是知覺,更是孩子自我表達的起點 當孩子「畫畫、跳舞、唱歌」,他正在說出自己的感受 你有沒有看過孩子邊畫邊說故事? 或是一邊唱著不成調的旋律,一邊在地上跳舞? 也許大人看起來「好像在玩」,但其實,那就是孩子用自己的語言在表達—— 只是這種語言不是我們習慣的「說話」,而是透過音樂與藝術說出心裡的感受。 🌟 蒙特梭利認為,語言不只有一種形式。 語言是孩子理解世界的橋梁, 而音樂與藝 […]…

主教筆記 13|語言不是說話而已,而是孩子與世界建立連結的方式

蒙特梭利語言觀:陪孩子說出心裡的想法,而不是背誦別人說過的句子 語言是孩子與世界溝通的第一座橋 👶🏼「這是什麼?」 🗣「你看那個、那是狗狗!」 👂「你在說什麼呢?」 🧠「他好像都聽得懂,只是還說不出來。」 語言,是人類與他人溝通的橋樑。 但蒙特梭利提醒我們:語言不是用來「教」的,而是用來「分享」的。  0–6歲,是語言爆發期 孩子在出生後就進入了語言敏感期(Language Sensitive P […]…

主教筆記 12|感官教育是孩子理解世界的起點

為什麼「摸一摸、看一看、聽一聽」是孩子最深刻的學習? 感官是孩子理解世界的起點 「媽媽,這是什麼味道?」 「這好亮哦!你看!」 👂「嘩啦嘩啦的聲音好大!」 對孩子來說,「世界」不是大人的語言或知識,而是觸感、聲音、氣味、形狀、重量…… 他們不是先理解再去感受,而是先感受,才慢慢建構出理解。 蒙特梭利稱這是感官發展的黃金期,在 0–6 歲的階段中,每一個感官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工具。 而我們成人的角色 […]…

主教筆記 11|幫孩子建立「我可以自己來」的環境,而不是「你快一點」的催促

  培養自理能力,不是教孩子做事快,而是讓他體驗「我有能力」 清晨要出門時,孩子說:「我自己穿鞋!」 你看了一下時間,心裡想:「快遲到了啦!」 結果忍不住脫口而出:「媽咪幫你弄快一點好不好?」 於是,原本想自己來的孩子開始賴著大人、等待幫忙, 久而久之,失去了那份「我可以」的內在動機。 在蒙特梭利眼中,這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—— 我們到底是要培養一個「順從快」的孩子? 還是一個「相信自己能 […]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