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教筆記 10|為什麼孩子會迷戀秩序感?

那些讓大人抓狂的「一定要」背後,其實是孩子內在秩序正在建立! 你家的孩子是不是曾經: 🔸 要指定的碗、那個湯匙,不可以換? 🔸 穿錯一隻襪子大哭?一定要先穿左腳? 🔸 東西位置換了一點點就崩潰? 🔸 想走原本那條路回家,轉個方向就不行? 很多爸媽心累地說:「孩子怎麼這麼固執?」「有必要這麼小題大作嗎?」 但其實,這些不是無理取鬧,而是孩子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敏感期——秩序感敏感期(Order Se […]…

主教筆記 9|如廁自主不是訓練,是信任自己能夠做的到的過程

不從「戒尿布」開始,而是從「尊重身體」開始 當你聽到「如廁練習」時,是否立刻想到「幾歲該戒尿布?」「怎麼訓練最快?」但在蒙特梭利的觀點裡,如廁練習不是任務,也不是進度,而是一段孩子「拿回身體主權」的發展過程。 這不是從兩歲、三歲某一天突然啟動的行為訓練,而是一段從嬰兒期就能開始「覺察與尊重身體」的生活歷程。 從寶寶時期就開始的如廁「預備」 還沒說話的寶寶,也能開始建立對排泄的認知: 每次幫寶寶換尿 […]…

主教筆記 8 延伸|食物對孩子的意義

為什麼斷奶不只是營養問題? 在大人眼裡,孩子開始吃副食品,最常被問的問題可能是:「吃幾口了?吃得夠不夠?營養夠不夠?」但在蒙特梭利的觀點裡,這個轉變的重點從來不只是食物,而是孩子人生第一次透過「行動」開始認識自己、參與生活、融入社會。 斷奶,是邁向社會性的第一步 蒙特梭利說: 「孩子的每一次發展,都是為了逐漸成為一個完整的社會人。」 當孩子第一次坐上餐桌、開始學著自己吃飯,他不是單純在學「餵飽自己 […]…

主教筆記 8|從餵食到自主進食

斷奶不是離開,而是走向自主的第一步 在傳統的觀點中,「斷奶」通常被視為一段從奶轉向副食品的過程,重點放在營養夠不夠、長得好不好、吃得快不快。但蒙特梭利認為,斷奶是孩子「邁向自主」的第一個重大關卡。孩子從一個「被照顧的嬰兒」,逐漸轉變成一個「可以參與自己生活」的個體。 這個過程,不只是「改變飲食方式」,而是孩子第一次開始使用嘴、手、身體和環境互動、開始有選擇、開始發出意見、開始建構「我能做什麼」的自 […]…

主教筆記7|家中如何打造支持孩子動作發展的環境?

‣ 蒙特梭利說:「孩子內在有一個推動他成長的生命力,只要環境允許,他自然會發展。」 ‣ 所以,重點不是「今天你該爬幾次、做哪些運動」,而是「你今天有沒有自由去探索你的身體與世界」。 ‣ 活動不是大人設計的流程表,而是孩子在環境中自由選擇的探索旅程。 什麼是支持孩子發展的活動環境? 不是放上十樣教具或報名一堆感統課,而是: 關鍵元素 意義 家中怎麼做 安全空間 讓孩子安心探索、摔倒不會受傷 地墊鋪平 […]…

主教筆記6|扶站、移動、獨走:我們要幫孩子什麼?又該忍住什麼?

‣ 孩子會走,不是因為大人牽著走,而是因為大腦與身體發展成熟。 ‣ 蒙特梭利提醒我們:「協助,是幫助孩子自己完成,而不是替他完成。」 ‣ 面對孩子「快要會走」的階段,大人最難的,是忍住自己的手與腳。 「會走」不是一個目標,而是一段身心整合的過程 階段 發展任務 需要的支持 不建議的做法 扶站階段 練習下肢力量與平衡感 提供穩固家具邊緣讓孩子扶著 整天抱在手上或用學步車取代 邁出第一步 控制重心轉移 […]…

主教筆記5|孩子爬起來不是為了走路,而是為了認識世界

‣ 蒙特梭利認為:「移動力=理解力」,孩子不是為了會走路才爬行,而是透過移動去建立對世界的空間、距離與自我認知。 ‣ 爬行,是孩子第一次能靠自己移動去探索一個環境,透過重複的動作建立信任、空間感與邏輯序列。 ‣ 若太快被扶走或跳過爬行期,孩子將錯過最重要的整體發展階段之一。 爬行是什麼?不是技能,而是一套感覺整合的學習系統 發展目標 內在連結 眼–手–腳的協調 訓練左右腦協 […]…

主教筆記4|小小的移動,巨大的發展:0–6個月的運動關鍵

‣ 嬰兒的第一個動作「不是爬也不是走」,而是「自由地探索四肢與身體」 ‣ 蒙特梭利認為,新生兒的每一個自發動作,都是建構大腦與身體的第一步 ‣ 成長的關鍵不在於「學會了什麼技能」,而是「是否獲得充足的主動經驗」  0–6 個月階段的運動發展,不是練出能力,而是釋放潛力 月齡 發展重點 家長可以支持的方式 0–2 個月 頭部穩定、手腳活動、視覺追蹤 每日 tummy time(趴著活動)2–3 次, […]…

主教筆記3|什麼才是適合新生兒的活動?

‣ 新生兒不是需要被「娛樂」的,而是需要被「尊重」的。 ‣ 活動不是為了分散注意力或安撫情緒,而是幫助孩子發展感官與運動的工具。 ‣ 蒙特梭利的重點是:「孩子是主動學習者」,而不是被動接受者。  常見誤區:現代父母給寶寶的「活動」是什麼? 搖籃、搖椅、電動安撫器:以「晃動」代替陪伴 閃燈玩具、音樂鈴、聲光刺激:用高刺激吸引注意 屏幕或投影故事書:將外在訊息強行餵入 成人逗笑、轉圈、瘋狂逗弄:「讓孩 […]…

主教筆記2|為什麼新生兒需要一個「有節奏」的環境?

有節奏的日常生活:透過外在秩序建構內在秩序 ‣ 新生兒尚未建立時間與空間的感知,全靠重複與一致的環境來「感覺世界」是否安全可預期。 ‣ 成人給予有秩序的生活節奏,能幫助孩子慢慢建構「內在秩序」。‣ 對寶寶來說,世界是否混亂,取決於成人是否一致。  具體實踐方式: 1️⃣ 固定的日常活動順序,而非精確的時間點 吃-換尿布-安撫-睡眠-活動,形成熟悉的照顧循環。 即使作息有彈性,也儘量維持相同步驟,讓 […]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