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成人願意「退一步」,孩子才能「走得更穩」 有沒有發現,有時候我們會這樣問孩子: 👩👧「你怎麼不早點說?」 👩👦「你到底在想什麼?」 👩👧「為什麼一直做錯?」 但蒙特梭利會反問我們: 你有觀察嗎?你有真的等過嗎?你是幫忙還是介入太多? 成人的角色是「預備好的我」 蒙特梭利認為,孩子的發展會自然發生, 只要我們提供好的環境與準備好的成人。 那「準備好」的成人是什麼樣子? 不是口齒 […]…
緩慢寫文中
蒙特梭利的感官教育不只是知覺,更是孩子自我表達的起點 當孩子「畫畫、跳舞、唱歌」,他正在說出自己的感受 你有沒有看過孩子邊畫邊說故事? 或是一邊唱著不成調的旋律,一邊在地上跳舞? 也許大人看起來「好像在玩」,但其實,那就是孩子用自己的語言在表達—— 只是這種語言不是我們習慣的「說話」,而是透過音樂與藝術說出心裡的感受。 🌟 蒙特梭利認為,語言不只有一種形式。 語言是孩子理解世界的橋梁, 而音樂與藝 […]…
蒙特梭利語言觀:陪孩子說出心裡的想法,而不是背誦別人說過的句子 語言是孩子與世界溝通的第一座橋 👶🏼「這是什麼?」 🗣「你看那個、那是狗狗!」 👂「你在說什麼呢?」 🧠「他好像都聽得懂,只是還說不出來。」 語言,是人類與他人溝通的橋樑。 但蒙特梭利提醒我們:語言不是用來「教」的,而是用來「分享」的。 0–6歲,是語言爆發期 孩子在出生後就進入了語言敏感期(Language Sensitive P […]…
為什麼「摸一摸、看一看、聽一聽」是孩子最深刻的學習? 感官是孩子理解世界的起點 「媽媽,這是什麼味道?」 「這好亮哦!你看!」 👂「嘩啦嘩啦的聲音好大!」 對孩子來說,「世界」不是大人的語言或知識,而是觸感、聲音、氣味、形狀、重量…… 他們不是先理解再去感受,而是先感受,才慢慢建構出理解。 蒙特梭利稱這是感官發展的黃金期,在 0–6 歲的階段中,每一個感官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工具。 而我們成人的角色 […]…
培養自理能力,不是教孩子做事快,而是讓他體驗「我有能力」 清晨要出門時,孩子說:「我自己穿鞋!」 你看了一下時間,心裡想:「快遲到了啦!」 結果忍不住脫口而出:「媽咪幫你弄快一點好不好?」 於是,原本想自己來的孩子開始賴著大人、等待幫忙, 久而久之,失去了那份「我可以」的內在動機。 在蒙特梭利眼中,這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—— 我們到底是要培養一個「順從快」的孩子? 還是一個「相信自己能 […]…
那些讓大人抓狂的「一定要」背後,其實是孩子內在秩序正在建立! 你家的孩子是不是曾經: 🔸 要指定的碗、那個湯匙,不可以換? 🔸 穿錯一隻襪子大哭?一定要先穿左腳? 🔸 東西位置換了一點點就崩潰? 🔸 想走原本那條路回家,轉個方向就不行? 很多爸媽心累地說:「孩子怎麼這麼固執?」「有必要這麼小題大作嗎?」 但其實,這些不是無理取鬧,而是孩子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敏感期——秩序感敏感期(Order Se […]…
不從「戒尿布」開始,而是從「尊重身體」開始 當你聽到「如廁練習」時,是否立刻想到「幾歲該戒尿布?」「怎麼訓練最快?」但在蒙特梭利的觀點裡,如廁練習不是任務,也不是進度,而是一段孩子「拿回身體主權」的發展過程。 這不是從兩歲、三歲某一天突然啟動的行為訓練,而是一段從嬰兒期就能開始「覺察與尊重身體」的生活歷程。 從寶寶時期就開始的如廁「預備」 還沒說話的寶寶,也能開始建立對排泄的認知: 每次幫寶寶換尿 […]…
為什麼斷奶不只是營養問題? 在大人眼裡,孩子開始吃副食品,最常被問的問題可能是:「吃幾口了?吃得夠不夠?營養夠不夠?」但在蒙特梭利的觀點裡,這個轉變的重點從來不只是食物,而是孩子人生第一次透過「行動」開始認識自己、參與生活、融入社會。 斷奶,是邁向社會性的第一步 蒙特梭利說: 「孩子的每一次發展,都是為了逐漸成為一個完整的社會人。」 當孩子第一次坐上餐桌、開始學著自己吃飯,他不是單純在學「餵飽自己 […]…
斷奶不是離開,而是走向自主的第一步 在傳統的觀點中,「斷奶」通常被視為一段從奶轉向副食品的過程,重點放在營養夠不夠、長得好不好、吃得快不快。但蒙特梭利認為,斷奶是孩子「邁向自主」的第一個重大關卡。孩子從一個「被照顧的嬰兒」,逐漸轉變成一個「可以參與自己生活」的個體。 這個過程,不只是「改變飲食方式」,而是孩子第一次開始使用嘴、手、身體和環境互動、開始有選擇、開始發出意見、開始建構「我能做什麼」的自 […]…
‣ 蒙特梭利說:「孩子內在有一個推動他成長的生命力,只要環境允許,他自然會發展。」 ‣ 所以,重點不是「今天你該爬幾次、做哪些運動」,而是「你今天有沒有自由去探索你的身體與世界」。 ‣ 活動不是大人設計的流程表,而是孩子在環境中自由選擇的探索旅程。 什麼是支持孩子發展的活動環境? 不是放上十樣教具或報名一堆感統課,而是: 關鍵元素 意義 家中怎麼做 安全空間 讓孩子安心探索、摔倒不會受傷 地墊鋪平 […]…